茶香飄傳千里 , 始終堅守茶道的王有記茶行.



        在跟瓦斯行的老闆道別後 , 教授領著我們來到一處公園. 向我們解釋這公園中種植花草的種類 . 想不到 , 教授除了精通大台北的故事 , 對這周遭的一景一物 , 也竟是如此的熟悉呀 .  佩服佩服.

一行人在公園聽教授介紹周遭的一景一物.


大夥用心在聽 , 而我卻跑到一旁的楓樹 , 獨自的拍起照來.教授對不起喔.


我喜歡這張利用"逆光拍攝"的楓林. 


一旁樹幹上剛萌芽的小楓葉.

        在介紹完公園景致後 , 教授要帶我們去拜訪一間 , 衛護茶道不遺餘力的茶行--王有記茶行. 不過 , 在去之前 , 教授帶我們穿過即將收市的--永樂市場. 讓我們看看大稻埕的居民 , 在面對著訪客時 , 有著多麼的友善.

跟著教授的腳步 ,我們踩著濕滑的地板 , 小心的前進.


市集裏的攤販 , 都在做收市前的最後準備.


瞧...這老板娘 , 見我們一行人 , 不由分說的 , 便自動的示範起他拿手的絕活.

        在踏進永樂市場的那一刻 , 我感受到的不單只是大稻埕商販的努力 , 更多的是台灣道地傳統市場給人的熱情. 這與一般我們在量販店或是大賣場 , 有著截然不同的感覺.      

一郎兄真的很有趣 , 每當我偷拍他時 , 他總是會用著很shock的表情看著我...

         離開市場後 , 我們穿過延平北路往有記茶行前進 , 途中經過一間廟宇--真聖堂. 在教授的介紹下, 我很認真的看著廟前的門神與一般的有什麼不同. 也許是我一手拿著相機 ,  一邊很聚精會神的看著.  一旁的廟祝見狀, 竟大方的邀我進去拍攝呢.

真聖堂供奉的是孚佑帝君.


廟門上的門神繪製的栩栩如生.

        在離真聖堂不遠的地方 , 就可以找到有記茶行了. 老板及老板娘相當貼心的替大家泡好茶 , 讓大家可以在歇腳之餘 , 也可以享受到品茶的雅興.

與一般茶行有著另類特色的--王有記茶行.


店裏明亮乾淨的擺設 , 讓人不知覺的心曠神怡. 一旁還備有茶桌 , 可以在此與老板好好的切磋茶藝呢.


老板親自的為大家斟茶 , 且熱心的為大家解說著.


老板熱心的向大家介紹製茶的步驟.


一旁擺放著許多製茶的大型機具.


這是什麼呢? 這是放置茶葉的茶筒...


茶葉在此可以自然的發酵喔...


一旁有著烘焙茶葉的方法解說.


員工辛勤的包裝茶葉.

        在聽完老板詳細的介紹後, 大家對茶的種類以及製茶的過程, 都有著概括的了解. 也因此許多愛好喝茶的夥伴 , 都會在此跟老板討論茶道...但像是我們這種不擅常者 , 一旁也有許多茶點小製品 ,可以欣賞 ,或是採買喔.

Amy很有興趣的看著一旁的茶製品.


一郎則是聚精會神的拍著一旁的茶具.


ㄟ...這一旁有馬市長簽名的表框是什麼呢? 仔細一看 , 原來這標著"EK"的小鐵塊 , 是以前茶忙時 , 老板聘了許多茶廠工人 , 而記算工資的方式就是以這小鐵塊識別.

整個活動到此結束 , 但大家還是待在茶行裏不捨散去.

       整個活動真的結束了嗎? 是的!  在人潮逐漸散去後 , 因為有幾個愛茶的同好跟老板聊的起勁 , 老板一時興起 , 就邀我們到樓上參觀他的茶館. 一上樓, 我只能以"思古幽情"來形容這個地方.  整的茶館都是以仿明式的桌椅擺設. 而在正中央更設置著一個小禮台,可以在此表演些節目 ,並且一邊品茗. 據老版說, 前些時後 , 霸王別姬的男主角--吳興國曾來此借用這場地 , 邀好友在此做場表演呢

       老板將此取名為--清源堂 . " 清 "是老爸父親的名字 , 而 " 源 "則是取老板姓名中的一字 , 藉此懷念著父親辛苦創定的基業 , 也期許自己能延續宣揚茶道的風情.

清源堂中央設置一小禮台 , 可以讓愛好品茶者 , 在此一同分享品茗之樂趣.


清源堂之一隅.


牆上掛的是仿宋徽宗之墨寶--瘦金體.

 
       整個攝影導覽的活動 , 就在大夥拜別茶行老板後 , 算是正式結束了. 看看相機一共拍了兩百多張的照片. 也許這只是按按快門 , 單純的做一些影像記錄.  但究底之後, 其實這卻是大稻埕從過往生活演化至今的一個忠實呈現. 

       沿著遷台移民先人的足跡 , 我們從信仰中心的城隍廟走起 , 然後見證了經商貿易的繁華街市 , 卻也在街尾處 , 看到一個聚落在時間與現實的交錯下 , 頹圮消條. 但看著六十老婦的辛勤工作 , 碾米匠一絲不茍的清理機具 , 瓦斯行老板365天 , 努力不懈的堅守崗位. 最後在李亭香餅鋪與江記華隆肉乾店處 , 看到市集的重生. 這是何等之可貴. 以及深值我們效法.

        先人開創的過往 , 我們不及參與 , 但在守成之際 , 該如何將先人的精神 , 加以發揚光大 , 卻是身為後輩的人該好好的省思. 再想起葉倫會教授說的 , 沒有一個國家 , 在不教授過往的歷使文化 , 卻可以立足五十年之久. 唯有台灣如此.   我想 , 我若自己像教授般的奉獻終生心力來傳承與後代 , 但期許在能力所及之處 , 以影像日誌加以記錄 , 藉有些許點滴 , 讓後代知道 , 台灣 , 不是一個沒有文化的國家.


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scorp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